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刻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初次进入太空,10月16日6时23分回到地球,杨利伟写下了《太空一日》来记载这段惊险刺激的旅程,这篇文章当选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没学过的快来补补课!
正文:
太空一日
杨利伟
9时整,火箭尾部宣布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端焚烧,八台发动机一起喷出火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严峻,整个人缩短得像一块铁。
开端时飞船缓慢地升起,十分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练习时幻想的那么大,心里稍觉豁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别离”,“助推器别离”……
火箭逐渐地加快,我感到压力在逐渐增强。由于这种负荷咱们练习时接受过,改变起伏甚至比练习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触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端急剧颤动,发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十分苦楚。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荡十分灵敏,它会让人的内脏发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荡的问题,并且这个新的振荡叠加在一个大约6G的负荷①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练习。
意外呈现了。共振以曲线方式改变着,苦楚的感觉越来越激烈,五脏六腑好像都要碎了。我简直难以接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其时,我的脑筋还十分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便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那种共振继续26秒钟后,渐渐减轻。我从极度难过的状况摆脱出来,全部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畅,如释千斤重负,好像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进程很耐人寻味。但在苦楚的极点,就在方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献身了。
飞翔回来后我详细描绘了这种难过的进程。通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以为,飞船的共振首要来自火箭的振荡。随后他们改善技能工艺,处理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翔时,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翔中再没有呈现过。聂海胜②说:“咱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十分舒适,简直感觉不到振荡。”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接受的26秒钟时,不只我感觉特别绵长,地上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严峻中。由于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咱们都忧虑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端。
后来,整流罩③翻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会儿照耀进来,阳光很扎眼,我的眼睛不由得眨了一下。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拍手喝彩起来。
这时我榜首次向地上陈述飞翔状况:“‘神舟五号’陈述,整流罩翻开正常!” 当我回来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注解:
①[大约6G的负荷] 指约6倍于人体自身体重的负荷。
②[聂海胜] 我国航天员。2005年10月,他和费俊龙成功履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翔使命。
③[整流罩] 飞翔器上罩于外突物或结构外形不接连处以削减空气阻力的流线型构件。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仅仅一段弧。由于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飞翔的轨迹离间隔地上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咱们平常在地舆书上看到的球形地球相片,是由飞翔轨迹更高的同步卫星拍照而来。
在太空中,我可以精确判别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由于飞船有预订的飞翔轨迹,可以实时标明飞船走到哪个方位,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望而知。
即便不凭借仪器和地图,以咱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常识,从山脉的概括,海岸线的走向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根本可以判别出飞船正通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通过哪个国家。
通过亚洲,特别是到我国上空时,我就细心区分大约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区域的上空飞过。
飞船飞翔的速度比较快,通过某省、某地甚至我国上空的时刻都很短,每一次飞往后,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
我曾俯视咱们的首都北京,白日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色,分辩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